运用“MOT”理论,打造“爆款”培训

2023-09-27 09:35 高林峰

身为培训人,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苦恼:费心打造的培训项目,学员认可度不高;一提到培训,业务部门丝毫不配合;培训出勤率要靠罚款才能保证……


如果答案都是肯定,且不是培训内容的问题,很可能是因为培训的体验感差,才让学员对培训提不起兴趣。


今天,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提升培训体验,让培训成为“爆款”。


图片


培训项目的对象是企业的员工,而提高培训体验的法宝就在于超出学员的预期。预期是“预”在事先的,如果实际获得超过了学员之前的设想,就能给学员留下难忘的回忆,给予学员一个惊喜。


就像在网上买一棵小盆栽,如果商家不仅如约发来了植物,还送了一个小铲子整理花土,送了一双手套避免灰尘,送了几个小玩偶装饰盆栽,是不是就觉得很惊喜?这些东西虽然不是非常贵重,但是恰到好处,能让顾客感觉到商家的用心。


同理,对于培训而言,关键在于重视每次与学员接触的活动设计,让每一次的接触成为“关键时刻”


图片

“MOT”的识别与行为模式


“关键时刻”即“Moment of truth”,简称为“MOT”,直译是“真情时刻”。这个词最早出自西班牙斗牛场,指的是斗牛士向牛刺出致命一剑的一刻,后来被翻译成“关键时刻”,引入到服务业,借指顾客和企业产生交集的每一个关键接触瞬间,创始人是詹·卡尔森(Jan Carlzon)。


在卡尔森任职的北欧航空公司,他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,一年中,北欧航空公司共运载1000万名乘客,平均每一名乘客将和北欧航空公司员工接触5次(包括打电话预订航班/到达机场,检查行李/走进机场把票放在检票台上等)。如果每次15秒钟,那么每一位乘客一年中对北欧航空公司将产生总共5000万次“关键时刻”。每一次“关键时刻”所形成的对企业的品牌、产品和服务的印象都决定了我们后续的选择。


我们都遇到过因为某些“MOT”的特殊正向体验而做出选择或购买的决定,也曾因为某些“MOT”的不良体验而放弃选择或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。企业如果能够有效识别“MOT”,并采取对症的行为模式,必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,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,赢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。


如今,“MOT”作为客户体验中的经典理论,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服务行业,很多企业都用这个理念来提高自己客户的体验。比如,“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”的海底捞,不管是免费的美甲服务,还是员工真诚的微笑,无一不是对“MOT”理念的执行。这种创造“MOT”的设计和执行,给顾客留下了正向、美好的体验。


其实,培训人也可以通过培训中的“MOT”来提高培训体验,重点是要引出在培训项目设计中的“MOT”行为模式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:


  • 第一,梳理培训流程,找到培训项目中所有的“MOT”。对于每一个培训项目,都可以按照“培训前—培训中—培训后”来进行流程梳理;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;每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都包含着培训的“MOT”。


    比如培训前,有培训信息的送达、培训学员的筛选、培训内容的设计、培训教室的布置等;培训中,培训环节的设置,培训时间的把控,培训后勤保障等;培训结束后还有培训效果的评估,培训结果的跟进等。


    每一个“MOT”都是我们可以改进学员体验的“关键接触点”。


  • 第二,评估每个“MOT”现有的设计,选择你认为最值得改善的“MOT”。要知道,整个培训项目中涉及的“MOT”会非常多,如果所有的都加以改善,那不仅增加了培训的工作量和成本,也很可能让培训形式过于花哨而偏离了培训的实质。


    建议要根据项目需求、学员特点、现有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,主要抓住2-3个核心的“MOT”进行改进。具体的改进方法在下文会进行详细阐述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

  • 第三,对关键“MOT”进行实施改进。设计是前提,执行是关键。根据前面的分析评估,此阶段已经锁定了培训项目应该重点改善的“MOT”,而此阶段是改进后的实施落地,有了前面对关键“MOT”的设计,接下来需要确保对前期设计能够进行有效执行。


    在实际项目运行的过程中,因为现实因素的变化,比如学员人数、内容调整等可能会让前期的设计变得落地困难,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,毕竟好的学员体验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


  • 第四,对改进结果复盘,持续优化完善。在每次培训项目实施后,一定要进行培训效果评估,特别是针对所做的“MOT”设计,一定要聆听来自学员的真实反馈,避免出现培训人 自娱自乐的现象。对于反馈的结果要及时复盘,并加以改善。


图片

设计培训中的“MOT”


上文介绍了在培训项目中如何找到“MOT”,以及实现正向“MOT”,但是具体到培训中每一个“MOT”的设计,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培训项目目标、学员的需求、现有的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。根据过往的实践经验,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

丰富培训形式


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哪个重要?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争议,但答案应该是都重要,甚至在某些层面,我认为培训形式可能会更重要。也许有人会持反对态度,坚持培训要讲“干货”,但是所有做过培训的人都知道,如果培训内容真的“很干”,那培训效果肯定会比较差


因此,在培训时,一定要注意多种培训方式的设计,要以吸引为目的,激发学员的兴趣,具体方式包括增强学习内容的可视化,让内容更容易理解和吸收;进行互动设计,比如通过提问、小组讨论、案例研讨等方式,增加学员的参与感;引入游戏化、沙盘等活动,增加学员的实践机会;利用AI技术等。这些都可以成为培训的手段和形式,让培训体验更丰富,学员感受更好。


制造仪式感


所谓仪式感,就是指使得某一天/时刻跟其他时候有所不同的特别感觉。而这种特别的感觉,是通过流程、气氛、情调、场景、规则、参与感来共同形成的。


借鉴到培训中,从培训的着装、人员分组、地点选择等方面都可以去创造仪式感,比如应届毕业生的新人训一般都会有统一的文化衫,或者是腕带、帽子等。


另外,我们还可以在培训中可以设置一些有“仪式感”的环节,增强学员体验,比如在过程中穿插游戏、生日会等活动。对于周期比较长的项目,也可以在结束时举办一场聚会或者晚会。


增加社交感


“在培训中认识更多的朋友”本身就是学员参加培训的一种需求,再加上分享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,所以在培训中的社交环节是必不可少的。


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建设活动,尤其是在新员工、新经理、新团队的培训项目中,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会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,过程中产生的各种“故事”也会在很长时间内被学员津津乐道;还可以多设计一些“高管面对面”“与大咖共进午餐”等环节,既能帮助学员解决问题,又促进了公司领导和学员之间的深入交流。


培训“IP”化


打造培训的体验感,还要有意识去打造培训IP。每个培训项目都应该设计1~2个不同于其他培训项目的环节,比如形象标识等,慢慢让大家形成对这个培训项目的认知,也就是IP化。


虽然现在大家都会给培训起一个“响亮”的名称,但是这种设计不能只体现在名称上,而是要通过“MOT”的理念去设计整个培训项目,让它具有独特性,像阿里的“百年系列”“三板斧”都已经成为无数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,这就是培训IP化的最好体现。


专属的卡通形象也是让培训“IP”化的有效方式之一,我们可以进行征名活动,并投票选出“人气之星”,再结合卡通形象及项目内容,制作项目宣传视频。融入课程设计的卡通人物作为项目的主人公、学习引导者,可以给学员发送学习邮件等,提升培训的体验感和参与度。


重视“峰终定律”
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经过深入研究发现,我们对体验的记忆取决于两个因素: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峰终定律”。


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,要重视培训开始和结尾的设计,比如在项目的开始,通过开班仪式,让开始环节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。开班仪式可以设计拜师礼、学员代表承诺等较为正式的活动,促使学员更重视本次培训。结业仪式则可以侧重让大家留下美好回忆,比如可以通过变换结营地点带来惊喜,也可以去对标的优秀公司,或者去一些对公司有意义的场所等。


最后需要强调的是,好的“MOT”不仅能够改善学员体验,还能让学员对项目/产品口口相传,逐渐形成“口碑”,让他人对培训充满期待,让后续的培训开展进行得更加顺利。反之,如果不重视培训中“MOT”的管理,就会让培训体验度下降,导致负面传播。


改进每个“MOT”是建立和管理学员体验的方法之一。要想让培训真正得到认可,更重要的是学员培训的效果,因为这一系列接触点只有通过真实的培训效果才会被激活。也可以说,培训体验是“锦上添花”,培训效果才是“雪中送炭”


培训体验“MOT”的重点是要有意识地进行设计,尽管不可能表现完美,但只要有了重视学员体验的意识,并且努力尝试,相信很快培训就会成为“爆款”!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